*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恒盛策略
首次成功挑战双靶标准,DB09有望改写晚期一线十年标准
2025年5月30日-6月3日,一年一度的美国临床学会(ASCO)年会在美国芝加哥盛大召开,本次ASCO年会再度汇聚了全球肿瘤治疗的最新前沿进展。在6月2日的特别重磅研究摘要口头报告专场中,备受瞩目的III期DESTINY-Breast09(DB09)研究揭晓中期分析数据[1]!研究结果显示,与当前HER2阳性(HER2+)晚期/转移性乳腺癌一线标准THP方案(紫杉烷+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相比,德曲妥珠单抗联合帕妥珠单抗(T-DXd+P)治疗显著降低了44%的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达40.7个月,疗效获益令人振奋。
值此数据公布之际,医学界肿瘤频道特邀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Paolo Tarantino教授以及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刘强教授共同参与圆桌访谈,并由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曾银朵教授担任访谈主持人。访谈围绕DB09最新研究数据展开,与会专家不仅深入解读了研究成果,还分享了对于HER2+晚期治疗格局的深刻见解。
曾银朵教授
DB09研究是十余年来首个在HER2+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中头对头对比当前一线标准治疗方案并展现优效性的临床试验。应当如何评价T-DXd+P方案相较于现有标准治疗THP方案展现出的显著PFS获益?
Paolo Tarantino
教授
DB09研究旨在挑战HER2+转移性乳腺癌一线治疗,过去的十多年,基于CLEOPATRA研究[2]确认的THP方案一直是一线标准治疗。然而,紫杉烷类治疗通常仅维持几个月,因其会产生不可耐受的神经毒性。T-DXd作为新一代抗体偶联药物(ADC),凭借其强效的抗肿瘤活性、“旁观者效应”以及良好的安全性,可延长治疗时间。DB09研究将标准THP方案(紫杉烷至少使用6个周期)与T-DXd单药、T-DXd+P进行比较,结果显示: T-DXd+P方案经盲态独立中心(BICR)评估的中位PFS(主要终点)超过40个月,而THP方案则约为26个月,差异近14个月,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和临床意义。此外,T-DXd+P组较THP组完全缓解(CR)率接近翻倍,从8%提高到15%。获得CR的患者通常可获得持久缓解,甚至可能达到“治愈”。总之,这些疗效结果将深刻改变临床实践,推动T-DXd+P在一线治疗的相关指南推荐及适应症获批。与此同时,此次研究结果也带来了诸多临床新思考,例如哪些患者适合一线使用T-DXd、哪些患者更适合二线及后线使用T-DXd等问题。
曾银朵教授
PFS的改善是迈向更精准治疗的重要一步,T-DXd有望重新定义一线治疗标准。除了令人印象深刻的PFS改善外,DB09研究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数据结果。能否请您分享对这些数据的看法及其临床意义?
刘强
教授
这是一项令人惊艳的临床试验,T-DXd+P对比THP的中位PFS显著延长近14个月,缓解持续时间(DOR)也显著延长(39个月vs 26个月)。更重要的是,T-DXd+P较THP的客观缓解率(ORR,85.1% vs 78.6%)和完全缓解率(CR,15.1% vs 8.5%)都有超过6%的提升。在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中,观察到CR通常意味着肿瘤负荷极大降低,潜在耐药性的发生减少。此外,值得注意的是,DB09研究中THP组患者中位PFS为26个月,在数值上较CLEOPATRA研究中THP组患者的18.5个月中位PFS更长,这一结果值得进一步思考。请问Paolo教授如何看待这个结果?
Paolo Tarantino
教授
刘强教授提出了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我认为DB09研究中THP组中位PFS在数值上比CLEOPATRA研究中THP组更长这一结果可能与部分患者在停用化疗后接受了内分泌维持治疗有关,尤其是ER+/HER2+患者在维持治疗阶段可能更多地受益于内分泌治疗而非HP,而在CLEOPATRA研究中不允许使用内分泌维持治疗。此外,我们也常观察到许多新近研究的结果优于既往研究,这或许和医学的发展有关,患者整体的治疗及护理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当然,这样的改变仍不及T-DXd+P这样的全新治疗方案带来的改变显著。
曾银朵教授
DB09研究不仅代表了更好的疗效,还展示了有利的获益-风险特征,是治疗范式的革命。T-DXd+P方案在ORR和PFS方面均优于THP方案,且未发现新的安全性问题。站在这一转折点上,如何将数据突破转化为治疗格局的重塑和优化是关键。在一线治疗决策中,哪些因素最为关键?DB09研究结果将如何影响临床实践?
Paolo Tarantino
教授
治疗选择的多元化为患者带来了福音,也为实现乳腺癌个体化精准治疗奠定了基础。临床决策时需综合评估多种关键因素:例如,需要区分初诊转移性乳腺癌和复发转移性乳腺癌,复发转移性乳腺癌往往更具耐药性和侵袭性,而初诊转移性乳腺癌通常侵袭性较低,预后较好。同时,还要考虑内分泌治疗相关因素,针对HR-/HER2+乳腺癌,化疗和靶向治疗是主要策略;而针对HR+/HER2+乳腺癌,还可考虑内分泌治疗。此外,疾病转移部位也是关键因素,如是否存在内脏转移,特别是脑转移等。总之,对于侵袭性更强或更有治疗意愿、更年轻的的乳腺癌患者,T-DXd+P是目前最佳的治疗选择。但对于虚弱、年老、侵袭性较低或仅有骨转移的乳腺癌患者,仍可考虑诱导治疗后更换维持治疗的策略(如PATINA研究[3])。当前HER2+晚期乳腺癌治疗格局持续拓展,T-DXd+P方案凭借其卓越疗效已成为一线治疗潜在的重要选择。
曾银朵教授
临床中,平衡药物疗效和安全性至关重要。DB09研究结果促使我们重新思考当前的治疗策略。在HER2+晚期乳腺癌人群中,超过50%是HR阳性。您能否简单概述一下当前HR+/HER2+晚期乳腺癌的治疗格局?此外,DB09研究数据对其治疗有何临床意义?
刘强
教授
DB09研究数据显示,入组患者中约54%为HR+,且T-DXd+P治疗组13.5%的患者和THP组38.3%的患者同时接受了内分泌治疗。如前面Paolo教授所言,这可能解释了接受THP治疗的患者相较于既往研究展现出更好的疾病控制和更长的PFS。对HR+/HER2+患者而言,抗HER2靶向治疗与内分泌治疗具有同等重要的临床价值。在THP组中,对化疗耐受性不佳的患者会转为HP联合内分泌治疗;在T-DXd+P组中,也有少部分患者转为HP联合内分泌治疗。此外,在HR+亚组中,T-DXd+P组患者的中位PFS几乎与ITT人群相当,这一结果证实,T-DXd的临床获益不受HR状态影响,在HR+与HR-患者中均能实现显著获益。
曾银朵教授
在过去五年中,HER2+乳腺癌的管理已进入精准医学时代,但挑战依然存在。随着T-DXd联合帕妥珠单抗可能推进至一线治疗,您将如何选择后续的治疗方案?鉴于中期PFS2数据显示,T-DXd联合方案相较于THP有早期获益趋势,您认为这对后续治疗的排兵布阵有何启示意义?
Paolo Tarantino
教授
T-DXd+P用于一线治疗后,目前尚无明确的最佳后续治疗方案。这主要是因为T-DXd经治后的治疗方案缺乏充分的前瞻性研究数据支持,现有证据主要来源于回顾性分析。然而,基于现有临床实践和部分研究,有几个潜在有效的后续治疗选择,如HER2CLIMB研究[4]中,图卡替尼+曲妥珠单抗+卡培他滨方案对于脑转移患者具有显著优势,且显示出总生存期(OS)获益,这可能是一个潜在有效的二线治疗方案;也可考虑在二线使用紫杉烷联合抗HER2治疗,例如紫杉醇或多西他赛,联合曲妥珠单抗,甚至可考虑再次联合帕妥珠单抗(需考虑既往帕妥珠单抗暴露史);恩美曲妥珠单抗(T-DM1)也是选择之一,尽管存在对T-DXd经治后T-DM1有效性的担忧,但DESTINY-Breast03(DB03)研究近期的分析数据显示[5],T-DM1在T-DXd经治患者中仍观察到一定的临床疗效。因此,在T-DXd经治后存在多种治疗选择,需根据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患者偏好进行个体化选择。目前,关于HER2+晚期乳腺癌的最佳治疗顺序尚无定论。普遍认为,对于高危患者(如存在内脏转移或侵袭性强的疾病),应优先选择最有效的治疗(如T-DXd)。而对于疾病进展相对缓慢的患者,则可能将T-DXd置于二线治疗。展望未来,随着更多新型药物(包括ADC和TKI)的涌现和临床研究的深入,该领域发展迅速,治疗前景广阔。
曾银朵教授
作为多项早期乳腺癌临床试验的主要研究者,您如何看待ADC疗法(如T-DXd)在早期乳腺癌中的发展前景?以及临床研究的下一步应关注哪些方向?
刘强
教授
传统药物研发遵循渐进式路径,当新型药物在晚期后线治疗中证实其优于现有标准治疗后,逐步向前推进至晚期一线治疗,若进一步验证有效,则拓展至辅助或新辅助治疗阶段。T-DXd正是此类突破性药物,其疗效已在DB系列研究中得到证实。以早期HER2+乳腺癌为例,KATHERINE研究[6]显示T-DM1将复发风险降低近50%,但未能降低脑转移发生率。而DB02与DB03研究数据表明,T-DXd在系统性疾病控制和中枢神经系统(CNS)转移控制方面均显著优于T-DM1。鉴于早期乳腺癌的核心治疗目标在于最大化治愈率,我们不应将强效治疗方案保留于后线使用,而应对高危患者(如存在残余病灶或侵袭性特征)及时启用最优策略。目前正在开展的DB05研究比较了T-DXd与T-DM1用于新辅助治疗后未达病理学完全缓解(non-pCR)的早期乳腺癌患者的疗效。基于T-DXd优异的疗效,T-DXd或将成为早期高危HER2+乳腺癌的重要治疗选择。
此外,循环肿瘤DNA(ctDNA)动态监测成为精准筛选高危患者的新工具。术后ctDNA阳性提示预后不良,通过规范化的高频检测可识别真正需要强化干预的人群,确保在关键时间窗内实施个体化治疗。当前针对HER2+(甚至HER2低表达)乳腺癌的强效药物体系已逐步完善,结合ctDNA指导的预后分层,T-DXd的应用范畴有望从晚期患者扩展至早期高危患者群体,最终提升整体治愈潜力。
专家简介
Paolo Tarantino 教授
丹娜 -法伯癌症研究所乳腺肿瘤中心及哈佛医学院 乳腺医学肿瘤学家及临床研究员
意大利那不勒斯费德里科二世大学 医学博士恒盛策略
欧洲肿瘤研究所,完成肿瘤内科专科培训
研究兴趣:抗体药物偶联物( ADC)
该领域发表超过 100篇研究文章
开展多项临床试验和临床前研究,致力于乳腺癌 ADC精准治疗
专家简介
刘强 教授
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外科主任
逸仙乳腺肿瘤医院执行副院长、乳腺肿瘤中心主任、乳腺外科主任
一级主任医师、二级教授、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ESO-ESMO年轻乳腺癌国际共识专家组成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分子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乳腺病分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副主编和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副总编辑
新加坡国立大学外科博士,回国前任哈佛大学 Dana Farber癌症中心讲师
主持多项国家级重大项目,包括多项国自然重点项目和国际合作重点课题,率先开展液体活检和免疫联合治疗在乳腺癌的应用,并发起和制定中国首部年轻乳腺癌诊疗专家共识,分别于 2020和2022年获人民日报社主办的“国之名医·优秀风范”和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的“研究型人才”荣誉称号。
专家简介
曾银朵 教授
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乳腺内科
广东省胸部肿瘤防治研究会乳腺肿瘤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乳腺肿瘤学组常委兼秘书长
广东省抗癌协会整合肿瘤心脏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药学会第二届肿瘤全程管理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卫生信息网络协会智慧肿瘤研究分会副会长
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泛家族遗传性肿瘤防控专业委员会常委
广东省胸部肿瘤防治研究会胸部肿瘤脑转移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分子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专业委员会会员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 1项
主持中山大学 5010培育项目1项
主持逸仙临床研究培育项目 1项
参加编写《临床肿瘤内科学》和《乳腺癌保乳治疗》
英国卡迪夫大学访问学者
参加多项国际及国内多中心临床研究
医学界肿瘤领域
参考文献:
[1]Sara M. Tolaney, Zefei Jiang, Qingyuan Zhang, et al. Trastuzumab deruxtecan (T-DXd) + pertuzumab (P) vs taxane + trastuzumab + pertuzumab (THP) for first-line (1L) treatment of patients (pts) with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positive (HER2+) advanced/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a/mBC): Interim results from DESTINY-Breast09. 2025 ASCO LBA1008.
[2]Swain S M, Miles D, Kim S B, et al. Pertuzumab, trastuzumab, and docetaxel for HER2-positive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CLEOPATRA): end-of-study results from a double-blind, randomised, placebo-controlled, phase 3 study[J]. The Lancet Oncology, 2020, 21(4): 519-530.
[3]Otto Metzger, et al. AFT-38 PATINA: a Randomized, Open Label, Phase III Trial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Palbociclib + Anti-HER2 Therapy + Endocrine Therapy vs. Anti-HER2 Therapy after Induction Treatment for Hormone Receptor-Positive (HR+)/HER-Positive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EB/OL]. SABCS 2024. Abstract GS2-12.
[4]Curigliano G, Mueller V, Borges V, et al. Tucatinib vs Placebo Added to Trastuzumab and Capecitabine for Patients with Pretreated HER2+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with and without Brain Metastases (HER2CLIMB): Final Overall Survival Analysis. Ann Oncol. 2021 Dec 22, 2021
[5]Hurvitz Sara A,Hegg Roberto,Chung Wei-Pang,et al. Trastuzumab deruxtecan versus trastuzumab emtansine in patients with HER2-positive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updated results from DESTINY-Breast03, a randomised, open-label, phase 3 trial.[J] .Lancet, 2023, 401: 105-117.
[6]Von Minckwitz G, Huang C-S, Mano MS, et al. Trastuzumab emtansine for residual invasive HER2-positive breast cancer. N Engl J Med 2019;380:617-628.
答案:A、B、C
*此文仅用于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平台立场。
更多医疗资讯,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恒汇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